先说观点,选角成功的第一标准是演得好。
很多观众有个思维误区,认为选角首先要贴近原著形象。
其实,想要达到这个标准,难度高不现实。
(资料图)
根本原因是,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,两者的表现手段不一样,注定它们难以兼容。
举个例子讲,现在已经被封神的陈晓旭版林黛玉,其实和原著形象差别较大。
87版《红楼梦》开播后,陈版林黛玉是备受质疑的。
比如《红楼梦学刊》(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)发文《形似和神似》提到大众对陈版黛玉的不满:
黛玉的屏幕形象受到较多批评,主要的原因是演员未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侧面,缺乏人物的深层情感。
邸瑞平也较早指出‘黛玉’三气缺一,神气不足。黛玉集书卷气、孤傲气、富贵气于一身,而《红》剧没把她的内在感情表现出来,感情反应较为简单”。
王朔认为王扶林拍得很拧巴。
王扶林也承认,陈晓旭版林黛玉,不够漂亮。
陈晓旭能得到林黛玉一角,靠的是演技,而非颜值。那种说陈晓旭就是林黛玉的人,要么没看过原著,要么没看懂原著。
欧阳奋强写《记忆红楼》,就详细介绍了陈晓旭拿到林黛玉一角的来龙去脉。
经过重重选拔,黛玉一角的候选人共有五位,陈晓旭,安雯(当时叫张静林),胡泽红,沈璐,张蕾。
安雯和胡泽红胜算不大,安雯演了晴雯,胡泽红演了惜春。
其中,沈璐和张蕾更有冠军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