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林肯访华第二天获王毅主任接见,中美展开第二场会谈,中方在接待上又做出了哪些细节变动?布林肯为何表情尴尬?为什么说中方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?
【资料图】
在经过第一天长达七个半小时的会谈后,中美关系依然没有取得突破。在会谈中,中美双方互相表明了立场,也达成了一部分共识,包括中美要持续沟通,推进中美领导人在巴厘岛的会谈成果,以及安排官员互访等等。
不过从第二天会谈的三处细节变动中,我们也可以看出,中方对布林肯访华的期待值变得更低了。
首先,在会谈开始前,中方先定下了基调。
在6月18日的会谈中,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已经明确告知布林肯,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。
因此在19日的会谈开始前,包括CGTN等中国对外官媒机构的报道中,都以“中美关系最低谷”开篇,给第二天的会谈定下了基调,也侧面反映出中方对本轮会谈不抱期待。
其次,王毅主任没有迎接布林肯。
通过现场视频画面可以看到,布林肯在走下专车后,门口并没有出现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的身影,布林肯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步入钓鱼台国宾馆的,画面一转,王毅主任只是静静地站在国旗下面等待,充分展现了主人的姿态。
而在第一天的会谈前,秦刚外长是主动走到门口迎接了布林肯的,这样的区别背后应该是出于两个原因的考虑。
一方面,秦刚曾经担任中国驻美大使,与布林肯沟通很频繁,因此关系要更近一些。
另一方面,王毅主任职位更高一阶,因此在接待上也有所区别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谈到今天的会谈时,更倾向于使用“接见”这个词,这也是中方对外传递的一个信号,进一步印证我们对第二场会谈的期待很低。
而从布林肯迈入会场的状态来看,相较于昨天,布林肯的步伐更快,表情上也有些紧张,显然他对中方态度的转变,还是有明显感受的。
再次,王毅主任拒绝了布林肯的肢体互动。
在王毅主任与布林肯握手拍照后,两人的肢体动作也值得玩味,拍照结束后,布林肯下意识地拍了拍王毅主任的后背,不知道是要缓解紧张情绪还是想要释放亲近的信号,但是王毅主任完全没有任何回应。
相反,在拍照的过程中,王毅主任全程没有任何笑容,也没有看向布林肯,而是始终面向现场记者,合照结束后,王毅主任也是对记者摆了摆手,然后便指引布林肯进入会场,而布林肯表情显得有些尴尬。
在肢体动作上,中方这一次接待布林肯也做到了一致性。第一天秦刚外长虽然在门口迎接了布林肯,但是拒绝了布林肯张开双手想要拥抱的信号。显然,中方官员都在肢体动作上保持着克制,这也符合“中美关系最低谷”的定位。
而从今天展现的细节来看,中方官员在接待上更加疏远,态度也变得更加强硬。
关键词: